世博,我生命中的狂欢 | “拾忆十年·筑梦前行” 征集作品展示(三十一)

日期:11-20-2020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我是凌安琪,曾经在世博局新闻宣传部的世博杂志工作,具体参与上海世博会官方媒体《上海世博》杂志的采编、以及部分官方出版物的撰写工作。

  世博会,属于全世界,属于一座城,也属于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对我而言,它是记忆中无可比拟的盛会,更是生命中的狂欢。世上鲜有哪个职业可以和两百个国家打交道,当初刚步入社会的我,就遇上了这样一份工作。这十年,每当回想起那些带着相机行走在园区、用脚丈量世界的日子,那种怦然的心情恍若昨日。

  

  2010年凌安琪在上海世博会南非馆前留影

  《上海世博》杂志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唯一指定的官方杂志。中英双语,2005年1月创刊,直至2010年12月,共出版发行了61期。内容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中心,旨在解读世博相关时事政策,发布世博信息,宣传世博精神,普及世博知识,是社会各界了解、参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窗口和桥梁。

  

  

  《上海世博》杂志

  

  

  

  《上海世博》杂志内页

  

  世博杂志编辑部的部分出版物

  2007年,刚毕业的我到上海工作,去编辑部应聘前都还很懵懂,和很多人一样,对世博会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以为只是“一次国际顶级、规模庞大的进出口贸易展”。入职的笔试部分是编写一本关于世博会英语普及的少儿读物,我花了三天时间,查阅了大量有关世博会的资料,从此便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很庆幸主编最终录用了我!

  

  2010年凌安琪在世博杂志编辑部办公室

  我们整个编辑部加上主编也就十多个人,工作压力很大,筹办期间大家并肩作战,如同家人一般互相给予支持和帮助。记得开幕前夕,整个编辑部都为世博会官方手册赶工,图文绝对不能出丝毫差错,我们经常为了某个展馆资料半夜打国际长途,加班到凌晨三四点也是家常便饭。“珍爱世博,远离生命”成了一句真实的玩笑话,在园区大家用小跑的速度,“满世界”的忙。

  

  世博杂志编辑部部分成员合影

  要说世博会本身期间难忘的桥段太多了,除了精美的展馆,还有大大小小的活动,都是超值的环球体验。前不久,惊闻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逝世,想起2010年6月,上海世博中心举行的莫里康内电影音乐会,当年现场的美妙视听让人潸然泪下,如今也成了很多人无比珍贵的绝版体验。

  

  2010年6月,上海世博中心举行的莫里康内电影音乐会(项欣荣摄)

  世博会结束后,我就回到家乡江苏,从事新的工作,也遇到很多新朋友。当谈起这段过往,大家会说:哦,原来你在世博会干过!这段经历像是一个小小的光环,代表一种眼界和见识。甚至发现很多人都和世博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谁谁参与了江苏馆的工作,原世博同事成了新职场的客户,还不乏吐槽参观排队“血泪史”的参观者。世博会,或多或少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痕迹。

  

  凌安琪在家乡公司上市仪式现场

  十年过去了,通用汽车馆曾经提前了16年预言了第一条高速公路的诞生,而它在2010年的那些预言,是否也离实现不远了;各国展馆的那些创意又落到了哪些角落生根发芽;城市最佳实践区是否在更多的地方开花结果;企业馆是否一如既往担当着应有的社会职责?是时候重温这段记忆,像是与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再聚首。

  

  十年后凌安琪和儿子的合影

  2020年是上海世博会十周年,也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由于疫情原因,全球化进程也慢下脚步,愈发让人怀念起世博精神,那是一种超越国界的相依为命,当大家不约而同地为环境担忧,向地球道歉,对科技反思。此刻,重温这段城市记忆,对每个国家以及每个人,都更有意义。

  ——凌安琪

  编辑:刘娟

  供稿人、图片:凌安琪

  相关新闻

  《上海世博会十周年图像展》摄影图片征集启事

  一个建筑师镜头里的世博符号|“拾忆十年·筑梦前行”征集作品展示(二十七)

  我的世博印迹|“拾忆十年·筑梦前行”征集作品展示(二十八)

  一届世博会一生世博情|“拾忆十年·筑梦前行”征集作品展示(二十九)

  世博志愿者服务在申城扎根|“拾忆十年·筑梦前行”征集作品展示(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