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亮,十年前,正在同济大学读博士的我由于在课题研究中的优异表现,被借调成为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从2007年至2010年,我先后在世博局工程部、设施与环境管理部工作,主要任务是参与负责世博园区的工程项目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2009年9月19日马亮在世博园区建设现场
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我难忘的有很多,我想用2个词来概括。第一个词是自豪: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完美实现了“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的承诺,申博和办博都体现了国家强大的综合实力、管理能力和文化自信。第二个词是复杂:世博会是一个超级项目,可分解出很多个子项目,这些子项目又彼此关联。上海世博会是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举办的一场盛会。
2010年11月23日马亮在世博局的留影
我的学术研究大多数灵感都来自于世博的实践,以往发表过的30篇论文中,其中有一半与世博会有关。上海世博会工作结束后,我受国家公派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回国后到上海大学工作,创办了国际活动项目研究中心,针对世博会等大型全球性盛会,开展跨学科深入研究。
马亮参加2016年第四届上海大学国际教育论坛
从2018年3月份开始,我在大学开设了一门高年级研讨课——《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协同育人”的理念贯彻始终,我不仅结合自己上海世博会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还集结了一批世博老战友,聘请他们为国际活动项目研究中心特聘专家,来到课堂上和学生交流。真正做到把项目管理讲清楚,让学生的获得感更强,从而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马亮邀请多位世博人来到课堂交流
我觉得做大学教师的初心,首先是要把自己的课上好。既然课程是关于案例与实务,那就意味要与实践紧密结合,与这种国家重大项目紧密结合,所以我自然想到了世博会的经历。项目需要管理,人生也是如此!希望同学们从这门课当中学到的不仅仅是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还能学到做人的道理,希望他们能够从专业的学习中类比人生的发展,用管理指导的思维去实践。
课堂上的马老师
为了保证《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全方位体现“情景再现”,我在课堂上多次穿着这件蓝黑色的“世博战衣”。它对我来说是一种象征,见证着我当年参与世博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的不容易,体现了奋斗的精神;当我穿着这件衣服出现在课堂上时,仿佛又回到了世博园区的日子,希望能连接过去与现在,给同学们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上课氛围;这件衣服还体现了我对世博老战友的尊敬,请他们来上课,他们也会看到,会触发他们的感情,让他们文思泉涌,再现他们当年奋战世博的记忆,这样使他们讲课更加有激情。
2019年马亮带领学生参观世博馆的“世说新艺”特展
2019年马亮带领学生参观世博馆的“世鉴真章”特展
一届世博会,一生世博情。我对世博会的感情很深,有时候做梦也会梦到在世博奋战的情景,有关于世博的活动我都很乐于参加。每每来到世博会博物馆,都会勾起我难忘的世博记忆。
世博会是一种现象,它的全球影响力也是一种现象的影响力;世博会是一种精神,我把它概括为八个字——“博览世界、创新有为”;世博会是人类欢聚的盛会,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载体,是一个生动的表现形式。尤其在现在的疫情期间,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平,树立人类与自然和平相处、和谐共生的意识,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亮
编辑:刘娟
受访人、图片:马亮
相关新闻
世博“慧”记忆|“拾忆十年·筑梦前行”征集作品展示(二十六)
一个建筑师镜头里的世博符号|“拾忆十年·筑梦前行”征集作品展示(二十七)
我的世博印迹 | “拾忆十年·筑梦前行” 征集作品展示(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