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热情高涨的一年。3月,《博物馆条例》颁布,明确博物馆可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并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由此,博物馆人用力抖掉陈年枷锁,纷纷摩拳擦掌,意欲掘金文创产品。
2015年和博物馆“大发展”这几年里的任何一年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新馆、新展览、新概念。中国的博物馆数量在过去一年里达到了4500余座。然而,笼罩在博物馆行业身边的迷雾,随着政府文化产业布局的清晰,变幻出各种模样。
并不是每座城市都会有像样的博物馆,有了博物馆也未必有机会观瞻——在昆明、海口、广州、佛罗伦萨都是眼睁睁地瞅着博物馆大门说再见,自我安慰说相见不如怀念、留点理由故地重游吧。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价值是文博知识产权,本质是对文博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利用。这里包括藏品数据的整理与收集,从历史、经济、文化、艺术等多学科角度进行藏品研究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的转换与再利用等。离开藏品,离开学术研究成果,博物馆文创就会失去其独特的“博物馆”“文化”与“创意”价值。
当下,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如何让文物在互联网上真正“活起来”,仍是让众多博物馆专家苦思冥想的问题。专家认为,将博物馆大量数字资源整合为知识,并通过物联网、数据分析、虚拟展示等多种技术,展现在公众眼前,是突破智慧博物馆发展瓶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