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主题片《团圆》总导演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开幕在即,围绕本届世博会“农业、食品”主题,中国国家馆将推出展馆主题影片《团圆》。这部长达8分钟的国家形象宣传片由中影集团导演崔雪峰执导,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制作完成,整个创作团队集结了几乎所有中国从业几十年的老动画人,从中国传统美学出发,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了一个土地与乡情的团圆故事。
该片讲述了一家三姐弟从天南海北回家过年的故事。影片中,从事农业、饮食和艺术工作的三姐弟回家与老人团圆,全家人团聚一起,品味美食、感恩自然、传递希望。
作为本届世博会中国馆的重头戏,如何在短暂的8分 钟时间里用简洁、精准而又浓缩的方式传递中国国家形象成为主创团队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围绕中国馆“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这一主题,崔雪峰首先想到 的就是“家国情怀”,在他看来,中华文明之所以如此坚韧而又有活力,家族观念起到了绝对的根基作用,而这一命题恰好能够完美地传递中国文化中最精髓的部 分。
“中国人的家国观念构成了黄土文化、农耕文明、天人合一的文明,我们中国人讲孝道、讲传承,这些都是家国理念,而这个家国理念正是我们中华文明能繁衍发展、绵延不绝几千年的一个核心原因。”
怎样向全世界呈现和解读东方文明的“家国情怀”,崔导面临实拍和动画两种叙述方式的选择。他认为,当今的视觉表现形式和讲故事的方式都是西方建立起来的,如 果说今天西方讲故事的方式发轫于西方油画,那么中国的国画也可以诞生出一套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叙述方式。基于这样一番思考,做了25年动画的崔雪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融合中国水工笔重彩效果的动画这一叙述方式,他集结了中国四五十岁以上,从业几十年的老动画人一同启动了这个国家级项目,而这样的选择也可以看作是对中国动画的一次集体致敬。
“动画艺术的产生正是形随心动的一个产物,这正是东方文化特别追求的。我们这些人,做了几十年的动画,对东方文化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所以我们几个愿意凑在一 起把这个做起来。我们做的东西其实很初级,因为我们艰难地启动了几十年我们没有启动的东西,但就是这种初级,整部影片他所展示的那种风采,它至少是东方 的,跟西方的美学逻辑是不一样的。”
从去年年底敲定最后剧本方案,影片创作团队就进入了大规模的制作阶段。整部动画片完全是手绘制作,全部采用中国元素,这在当今中国动画界已不多见。崔导介绍 称,由于这部片子更重写神,很多东西并非按照逻辑的空间学、色彩学等西方物质美学的方式来做,对创作人员的眼界和心灵也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同时,为了更好地诠释中国人深厚的“家园”情结,主创团队还采用了真人拍摄与动画、主屏与分屏、影片与现场歌舞相结合的手段。在实景和歌舞部分,创作团队奔 赴遥远的西南边陲,实地拍摄云南哈尼梯田,录制哈尼族歌舞,在崔导看来,少数民族团结和强大的家族观念承接了中原文明最核心的理念,在诠释土地与乡情这一 主线情节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视觉冲击。
“歌舞部分三段,第一个是乐作舞,(哈尼族)在生产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第二部分是史诗传唱,他们的文化传承人唱哈尼族的民族变迁,从远古逐水草而居,到最后找 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并在那里定居。这个民族没有文字,完全靠传唱史诗来记录自己的历史;第三个是非常典型的带有美学元素的棕扇舞,非常像汉族的(舞蹈形 式)。”
此外,在中国馆影厅的呈像方式上,以中影集团为核心的创作团队也是下足了功夫。影片将通过国内最先进的高新8K巨幅LED屏幕展示动画主线,结合分屏实景拍摄并配以实景演出的形式向世博观众呈现一部具有浓郁中国元素的影片。
距离米兰世博会开幕还有最后几天时间,位于怀柔的中影集团2号楼工作室还在为成片做最后的混音处理和修改,崔雪峰导演称,像这样的小范围修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大处的剧本修改已经历了不下二、三十遍,中间还彻底推翻过两次。在这夜以继日的三个多月制作期里,包括中影集团和成都大学在内的主创团队平均每个人都掉了二十几斤体重。
“每天都在挑战,包括这个手绘动画不能局部放大,又譬如LED在室内太亮,要让观众眼睛舒服,就要降低亮度,但这样做它的灰度饱和度又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每天会碰到无数问题。我们选用了中国完全原创的LED点阵显示技术,主动发光,这样在放映的时候我可以在里面加入很多控制点,因为采用这个主动放映模式,对于表现东方文化是非常贴切的,而为了这个非常贴切,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旧路可循,所以它面临的问题不是一个两个。”
崔雪峰导演在诠释中国美学逻辑,讲述中华民族家国、乡土与自然的故事中融进了相当多的情怀:有几十年动画影人的美好愿景,更有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 华上下五千年悠久文明发声的原始希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和他的创作团队深谙中国美学的要义,用一种含蓄、浓郁和深沉的方式诉说着华夏大地每一个中国 人对于土地和自然的敬畏和依恋,而这正是中国对于本届世博会主题“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的最好解读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