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于世界博览会的历史中,法国巴黎的世博会也称得上是独树一帜。有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珠玉在前,1855年巴黎的第一次世博会便开始加上了法式风格——艺术展的加入,从此带来了全新的观展体验。直到1867年巴黎的第二次世博会,巴黎再一次革新了世博会的形态,各个国家风格迥异的场馆集中于世博会的场地建设,这已然成为了现代世博会的雏形。接下来便是1889年设计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埃菲尔铁塔」作为世博会的大门,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参观。
埃菲尔铁塔
然后便来到1900年,当时的巴黎世博会算得上法国最特殊,也是最盛大的一届,被称为“La Belle Epoque”美好时代。
巴黎首先在那一年完成了大刀阔斧的市政改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小皇宫的建成以及巴黎第一条地铁线路的开放。大皇宫以其在大型古典柱廊结构之后的纯粹的钢与玻璃搭建的宽阔大厅出名,这样极致的视觉反差体现了法国当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成功。而其正对的小皇宫则以其华丽与丰富的内部装饰闻名。
两者的布展也对应各自的氛围:大皇宫被用于展出当时先锋的艺术品,包括绘画及雕塑,而小皇宫里面则展出了法国各大区的博物馆馆藏以及教堂们的宝物。
两个建筑物在塞纳河畔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至于当时第一条地铁线路,其连接了马约门和文森门,为当时想要游览巴黎世博会的游客们提供了最先进的出行方式。
大皇宫
在世博会场馆方面,除了风格迥异的各国场馆,还有一座电力宫拔地而起,其玻璃与金属构建的外观像蕾丝般精致,其里面还矗立着一座巨型雕像,被称为“电力仙女”(la Fée Électricité)。这座以电力为核心的宫殿是“进步”与“现代”的象征,除了其华丽外观与先进技术外,它也承担着为世博会园区大部分区域供电的功能。
电力宫
大家别忘了,艺术也是1900年巴黎世博会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莫奈的「干草堆」和「睡莲」,塞尚的「苹果与饼干」,都以这一盛会作为舞台,影响着未来的大师们。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要属拥有一个自己独立展厅的罗丹了。
罗丹在个人回顾展
此时的罗丹可以说是风光无两,虽说呕心沥血8年,被罗丹称为美学支点的「巴尔扎克」依然不受到认可,但这并不影响他凭借自己其他的作品让世界各地的游客传颂他的名字。
罗丹决定只展出石膏以及汉白玉的作品。171件作品中不仅包含了罗丹以往完成的大作的纯白石膏版本,比如「青铜时代」和「加莱义民」,还展出了大量为了「地狱之门」而完成的作品,比如「乌戈林」。
当然,其中还有第一次对外展出「地狱之门」的石膏版本。
1900年地狱之门
除了热爱艺术的银行家们,罗丹同样收到了许多艺术家的帮助,比如劳伦斯、莫奈、贝斯纳和尤金·卡里耶。
我们找到了1900年罗丹大展时的海报,其中便是卡里耶为罗丹创作的版画。画中光影明暗交错,在一片昏暗的环境中,大师的脸和双手被高光点亮,让大师与手中作品形成鲜明对比,在雕刻形成的版画当中渗进了黑白电影生动的气质。
1900年罗丹大展海报
以上提到的所有罗丹作品在罗丹艺术中心均有展出,「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巴尔扎克」更是将于9月26号之后结束在上海的展览返回巴黎!
让我们再回到离我们更近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这是让全世界都印象深刻的一届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和谐”为核心理念,展现多元文化融合统一,建立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美好共存的和谐城市。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史册。
同时,上海世博会最大限度地争取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的参与、理解和支持,从而使此次盛会真正成为了“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让人惊喜的是,时隔110年,罗丹再次在世博会的舞台大放异彩。除了在当时的法国馆展出《青铜时代》之外,早在2010年3月底,世博会就迎来罗丹的7件铜塑真品——《思想者》《巴尔扎克》等。
2010年青铜时代
在这一届盛会闭幕之后,上海大力开发世博资源,将浦东世博区块营造成了国家核心企业聚集地与世界会客厅。
从2011年到2020年,陆续23家央企扎根在世博区块,为上海经济建设发展实现良好氛围。
同时,截至到2023年,13座大型文体场馆的落成以及众多国际机构的入住,真正让浦东能够继续不断吸引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