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粹美东方——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日本文物展”正式开幕。
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
艺术与文化首席策展人沈辰教授
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艺术与文化首席策展人沈辰教授介绍了展览的概况,他提到,希望观众可以从这个展览不仅仅看到器物之美,还能思考展品背后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对这场跨文化展览有自己的思考。
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
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次展览与世博会博物馆的定位十分契合,是跨文化交流展览,体现了日本江户时代的生活美学。世博会博物馆致力于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回溯世博会170年来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品类繁多的商品,还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各种发明创造,无不表达了世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影响巨大的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城市中的人,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具审美属性,这批展品兼具审美与实用性,希望能对当下公众更好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启发。
内容策划人骆云卿导赏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博物馆展览的魅力就在于,展品是物证,可以藉此体味背后的文化意韵。
世博会博物馆与北美十大文化机构之一、拥有领先国际视野的加拿大最大博物馆——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合作,通过91件展品,向观众呈现日本江户时代的生活美学以及与中华文化间的渊源。
这也是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首次与上海的博物馆进行合作办展。
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展区
中国是最早栽茶、制茶、品茶的国家,在我国历史渊源深厚。中国茶文化的内核,受到道家、儒家以及佛家等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提升精神世界的载体,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的相处之道。
风雅之屋
第一单元展出茶罐、花瓶、香盒、茶室器皿等,展现日本茶道的基本思想与精神。
中国茶文化随着禅宗传入日本,在融合了日本本土的社会生活后,形成了兼具宗教、艺术、文化多元素的文化活动,也是佛教思想的一脉文化——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的仪式,更是一种审美体验和心灵修养的方式。
唐物文茄茶罐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茶罐口沿的金漆修复称为金缮,暗示这件作品的重要性和前任主人对它的关心。此类茶罐原产于中国,被称为唐物(“中国物”),深受茶道人士的喜爱。相对紧凑的形式和薄薄的壁覆盖着普通的深褐色釉料,往往是唐物茶罐的特点。
汕头彩绘瓷碗
明代(1368-1644年)
萨摩烧锦手蛤蜊形香盒
19世纪
在茶室中,茶师的插花讲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小香盒用来收纳练香或香木,茶师会在炭点前将香投入炉火。茶师们在营造宁静洗练境界的过程中,总是匠心独具,茶室中所用的器皿,均反映了一定的禅宗教义。
日本对茶道器具极为讲究,茶道器具名目繁多。日本的都道府县,各出产不同的陶瓷器,因都是取当地陶土或瓷土烧制,故大多以“产地名+烧”来组合命名,名称如“织部烧”、“濑户烧”、“美浓烧”等,区别可见一斑。第一单元展示了唐津烧、京烧、肥前烧、美浓烧、濑户烧、萨摩烧、乐烧等。
鹤图乐烧茶碗
三代高桥道八(1811-1879年)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乐烧茶碗由茶道大师千利休(1522-1591年)发明。他想发明符合其乡村茶哲学的手抛厚釉陶器,与之前流行的无瑕疵的的中国瓷器截然不同。虽然乐烧家族将他们的传统传承至今,但包括三代高桥道八在内的许多其他陶艺家都使用了与这里看到的相同类型的釉料。这款特别的茶碗采用黑色乐釉,装饰简单图案:外饰鹤、内饰乌龟——象征长寿,具有家常风味。
美浓烧绘志野水注
江户-明治时代(1603-1912年)
萨摩烧花瓶
19世纪
花鸟风月
日本在学习、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本土文化融合与吸收,创造出具有日本本土风情的传统器物。生活用品上的装饰及作品的呈现,大多取材于大自然的风光;民众对传统戏剧的追捧与喜爱,反映出当时大众流行文化的趣味与审美心理。
花鸟风月展区
当中国漆器已进入黄金时代的时候,日本漆艺才刚刚起步,在中国漆文化的影响之下,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时莳绘技法日趋成熟,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达到巅峰。
莳绘提盒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在江户时代中期,人们去参加季节性聚会或庆祝节日,如赏樱花、中秋节以及看戏时,都会带着食品提盒去野餐,它是由漆木制成的便携式野餐工具包,由小盘子、清酒瓶和可容纳四、五份食品的分层食品盒组成,并且全部固定在架子上。这款食品提盒是用金莳绘华丽地装饰着一圈鹤的家族纹章,表明这是婚礼家具的一部分。
闻香游戏套装
18世纪
三友图莳绘砚盒
19世纪
第二展区所展出的印笼原被用于收纳印章,到江户时代演变为腰间存放药物的容器。
仁王像山门图莳绘印笼
19世纪
此件印笼为三段式构造,正面描绘了仁王像山门图,在日本,仁王又称金刚力士,闭口佛像为阿形,开口佛像为哞形,在中国民间则以哼哈二将的名字为人熟知。印笼背面则描绘了山间松树,暗示寺庙建于深山之中。绳端处有一枚绪缔,刻有唐草、仙鹤等图样。
十三弦筝(日本筝)
19世纪
戏曲与音乐在江户时代占据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犹如狂言、能剧、歌舞伎等的日本古典戏剧,还是日本传统和乐器的演奏,皆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展览展出了能剧所用的面具、琴等物件。
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展区
浮世绘是江户时代文化的一个亮点,是日本俗文化的重要象征,也被称为江户人生活的缩影。浮世绘的主题包括风景、演员、历史故事等,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犹如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
邸内游乐图屏风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这个单只的屏风描绘了在虚构的风月场所中娱乐活动场景,例如饮酒、唱歌和划船。画中的人看起来很开心,脸上的表情很愉快。这种由非官方、非学术画家创作的色彩缤纷的世俗场景绘画在江户时代(1603-1868 年)初期很受那些想要分享纯粹的快乐感而没有政治或宗教意图的人们欢迎。这种态度和画风后来发展为浮世绘木版画,字面意思是世间沉浮的绘画,代表了江户时代的大众文化。
山下白雨
葛饰北斋
江户时代(1603-1868年)
葛饰北斋是日本有史以来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而《富曰三十六景》这一系列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这幅版画用较为严肃的方式描绘了雷雨迫近之际的富士山。因山体色调锐利而深沉,故称“黑富士”。而同系列中另一幅构图相似的画作因采用更为宁静的笔法描绘了晴空之下的富士山而被称为“赤富士”。
随着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洋画东渐后,现代日本艺术家们学习西方传来的石板、铜版画,延续了日本美术的发展,将西方现代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传统。
南瓜(黑色)
草间弥生(192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物品在日本文化中一直备受推崇。大唐之韵、两宋之繁使地处闭塞的日本迫切地学习、效仿中国的文化,在进行了百年间的文化糅合后,虽依然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却已赋有了日本本土属性。
通过器物的外化表现,是日本文化艺术中物与禅、意与境、美学与哲学的内化解读,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关键词存在于日本艺术、生活、社会等各方面,构成了日式审美的独特气质。
透过本次携手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展出的日本文物,我们毫不意外地看到东方美学的交融与凝练。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就是东方之美的魅力。
粹美东方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日本文物展
时间:2024年1月27日至4月7日
地点:世博会博物馆1号临展厅
票价:免费
摄影:Marilinda
编辑:Kathe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