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谱写的
自然的颂歌
世界如此壮美
欢乐喜悦无处不在
贺进一
三十多年前,我出生于中国天山北麓的一座小城市,每天放学与远处的雪山为伴,院子里与花鸟昆虫为伍。骨子里早已烙上了自然的印记。而如今在大城市的钢铁车流,水泥方箱下,一点一点积累的压抑突然在四年前的那一天的到释放。曾经我也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有时间出去旅游在景区里拍拍照打打卡,没时间在钢铁丛林里拍拍车流与高楼。
拍摄于日本东京新宿街头
我想每个人其实骨子里都不是属于城市的,追寻自由的本性让我想要走出这现代的压抑,去探索自然的惊喜与未知。
热爱是刻在基因里的
4年前的五一,我和朋友自驾川西徒步冷嘎措,一天的自驾加上小半天的徒步与一夜的露营已经让我疲惫不堪,加上前一天天气不是很好,让我无比的沮丧。
第二天的清晨的帐篷外边传来了惊呼“哇,云海”。支着晕晕乎乎的大脑袋慢慢悠悠地走到了垭口前,原本没什么心情的我被眼前的一切震撼到了,巨大的贡嘎山峰与云海出现在我眼前。
当时中焦拍下的照片,新月的第二天,月亮比太阳升起的早一个小时。这张照片获得了IPA国际摄影大赛的自然组单项冠军。
之后便没有什么太多的记忆了。只记得不断的问我自己我有多久看到雪山了。我是否已经忘了感受自然。
如水 利万物而不争
回忆来到一个高中的下午,慵懒的阳光洒在课桌上,那日课堂上的地理老师讲解着喀斯特、海岸、冰川地貌的形成。依稀记得考试时死记硬背着他们的形成都是因为水的原因,而作为北方一个小城市的自己却完全不知道他们真实样子。庆幸的是这几年我用心去感受到了。
2019年拍摄于桂林大面山
喀斯特地貌是受外力侵蚀作用,初期形成峰丛,由于石灰岩容易受流水的溶蚀作业,被侵蚀明显。随着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峰丛被溶蚀成为峰林,随着溶蚀作用的持续,形成孤峰或平地。
2019年拍摄于俄勒冈海岸线
这种海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021年拍摄于西藏雅砻冰川
冰川地貌是在冰川侵蚀作用下塑造的地貌
或许这便是水吧,它用无声无息的侵蚀形成了孤立的山体、蜿蜒的海岸线、宏伟的冰斗。而身边的亲情之爱又何尝不是如此。
拍摄风光的这些年,每当我飞起无人机看像这片大地,总会发现蜿蜒的河流,不禁会产生疑问。
人们总说平面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为什么河流却是蜿蜒的?
2021年拍摄于巴州巴音布鲁克草原
在翻阅了有关流体力学的相关资料似乎明白了这背后的理论支持,但却真正懂得了走捷径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可能适当的弯路会让你的人生看到更多的风景,也会让你避开一些无法逾越的人生困难。
2020年拍摄于青海年宝玉则
这种由低坡降弯曲的交织河道形成的河流被称为网状河流
人们总说上善若水,如果说从水中学习自然的哲理,那仿佛是一场无法结束的思维风暴,仿佛如水多姿多样的形态一般。
2021年拍摄于西藏雅鲁藏布江,河流的细节
长曝光使河流拉丝夕阳的余光使河流泛出金光
但如果说没有水会怎么样,西部的雅丹戈壁告诉了我答案,那便是龟裂与荒芜。
2021年拍摄于新疆克孜尔魔鬼城,白天的高温让这里干旱的土地仿佛起了“酥皮”
力量坚韧而强大
不可否认大自然是有可怕力量的,而亲身的拍摄体验让我体会的更加真切。
你体会到戈壁中的狂风,可能就会看见被风侵蚀的石洞。
2021年拍摄于新疆大海道,透过一个风蚀洞穴去拍摄清晨的日出
你体会到40度的正阳,可能就会看见夕阳下被盐碱腐蚀的大地。
你吃到风沙的滋味,或许也就能看到沙漠中金色的狂沙。
2020年拍摄于巴丹吉林沙漠,大漠狂风当这里金沙四起
但在去年4月新疆那拉提的一个下午,我才发现了生命力量的伟大,它不同于令人畏惧的大自然力量,他是渺小但又震撼的。
2021年4月拍摄于新疆那拉提草原,成片的顶冰花破雪而出
在沙漠之中,它与风沙共舞,令人沉醉。
2020年拍摄于巴丹吉林沙漠,正午阳光,远处的沙漠上,在一簇耐旱植物旁刮起了尘卷风。植物仿佛在与风共舞。我压低曝光用长焦拍下了这一刻。
在高原之上,夏季没有阳光无止境的雨季,拳头大的绿绒蒿却在一只茎上开了七头。
2021年拍摄于云南南姐洛景区,绿绒蒿是野生高山花卉,被誉为“高山牡丹”,欧洲人推崇为“世界名花”。
这一切都是他们对于生命的渴望,无论他们多么渺小,它们依然坚强。应证了余华的那句话“活着就是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正因如此,这种力量才显得伟大。
心灵 锤子和凿子的雕琢
对于自然的未知的好奇在童年时就已经埋在了我的心里。当我成为风光摄影师之后,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激起的好奇心不断的去寻找发现这种未知。
冰川冰湖上神奇的冰爪不知为何拔地而起。
2021年拍摄于西藏增冰川,冰封的湖面上凸起了一块巨大的冰爪。
看到冬日中的丁达尔下的晴空飘雪最终才知道这叫做“钻石尘”。
2022年初在喀纳斯河边-25度守完日出。回去了路上同样在河边晨气缭绕,在树的缝隙中产生了强烈的丁达尔。最令人不解的是万里晴空之下,丁达尔下闪烁着冰晶的反光,回去问了老板才知道这个被称为“钻石尘”。
看到银河下的湖面上的气泡才知是因甲烷而起。
2022年拍摄于新疆赛里木湖,湖面因为水底的甲烷产生气泡,后半夜远处的银河从远处缓缓升起。
我一直渴望这种自然的未知与自己的想象力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
它可能是一种明与暗的规律。
2020年拍摄于巴丹吉林沙漠,光线在日落时产生美丽的色彩,用长焦去表达这种明与暗的关系。
2022年用无人机拍摄新疆赛里木湖,天上的云在冰封的湖面上产生了独特的阴影,仿佛一个魔抓伸向远处的雪山,用加强黑白处理体现这种冲突感。
可能是阳光在地面上划下的一道道美丽线条。
2022年冬季拍摄于新疆尼勒克,低角度的夕阳在草丛上产生的阴影在雪面上化成了一条条如丝的细线。
也可以是冬日里雪与水染出的一幅幅水墨画。
2022年拍摄于新疆喀纳斯,融雪与湖面像一副水墨画
这种对于大自然未知的好奇心与自己的想象力像是一把锤子和凿子,雕琢着自己的作平同时也雕琢着自己的心灵。这也许就是大自然的另外一种魅力,激发出人类本身的好奇心,让我们发挥着想象力体会自然的规律,感受自然的魅力。
冬日的赛里木湖湖面上的风吹雪的印记,与清晨的阳光形成美丽的冷暖对比,仿佛一件艺术品。
银河 孤独的星球
小时候,家里的院子里夏季便可以望见璀璨的银河。夜里和小伙伴伴着草丛里的蛐蛐的叫声聊天。长大了,城市里再也看不到星星,夜里电脑里开心的刷着剧听着歌,网络拉近了我们却又疏远了我们,每个人仿佛变成了孤独的星球。
所以夏季驾着车远离成熟的喧嚣与光污染成为了我夏天必有的出行。
当在戈壁的深夜拿起点燃的火把去点亮整条银河就不会显得那么孤单。
2021年5月拍摄于新疆大海道,自做的火把,只为拍摄这一幕。
在沙漠中等待月亮在银河对面缓缓升起,照亮沙漠就会感到温暖。
2020年拍摄于巴丹吉林沙漠的夜里
在冬季的冰洞内看到象限仪流星雨划过天空,许下心愿就会感到满足。
2020年拍摄于曾冰川的冰洞内。
在北纬30的的孤岛上看到跳跃的极光,就会感到快乐。
2019年拍摄于挪威罗弗敦群岛
忽然发现,当我按下快门,感受初心,感受自然,思考自然教会我的点点滴滴,我才真正明白我们其实是自然的孩子。浮世万千,大自然是师亦是母。
大美中国·2023
100位风光摄影师作品邀请展
展览展期:
2023年3月4日—4月2日
展览地点:
蒙自路818号世博会博物馆北大厅公众免费开放
展览简介:
本次《大美中国·2023-100位风光摄影师作品邀请展》,是由世博会博物馆,SIGMA 适马(中国),风光 PIXEL 共同推出的展览。筛选 100 位青年摄影师作品展示100幅祖国大美风光摄影作品,同时配套系列讲座沙龙。通过这些青年摄影家的作品让观众感受祖国的大好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