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 WE】二战后升起的第一颗世博星(上)

日期:08-10-2020来源:世博会博物馆

  

  官方名称:比利时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

  会期:1958年4月17日~1958年10月19日

  主题:世界人口文化

  类别:综合类世博会

  面积:200万平方米

  参展国:41个

  参观人数:41,450,000人次

  

  原子弹爆炸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断了世博会正常举办的进程,原子弹的弧光更是摧毁了世博会营建的和平。大战结束后,经过几年的建设,欧洲国家和苏联重建了被战争摧毁了的经济,于是举办新一届世博会的想法又重新成为话题。在希望和平进步的氛围中,比利时率先以恢复举办世博会打破世界的沉寂和凝重,为世界带来生机。1951年比利时国王向世界宣布举办1958年世博会,场地就选在距首都布鲁塞尔城外7公里的海瑟尔公园。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园区平面图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园区实景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宣传海报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会徽“世博星”,由年轻的本土设计师德罗设计,又名“数字·图形·建筑”。该设计主体是一颗不规则的五角星,五角星中间是布鲁塞尔市政大厅的剪影;五角星的五个角向外辐射,呈现出进取的姿势,加强了星形中心主体建筑的焦点地位,使之更加突出。五角星右上方两角之间是一个带有白色经纬线的地球,表示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布鲁塞尔;五角星右下方两角间是“58”字样,表示布鲁塞尔世博会举办的年份。“世博星”向外发散的五个角,同时也象征着五大洲,寓意此次世博会将把“科学、文明与人性”的主题思想和人道主义的精神传递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会徽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原子塔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名为原子塔,由比利时建筑师沃特肯设计。该建筑整体为铝壳钢结构、总重2200吨、高102米,设计灵感来自铁分子的正方体晶体结构。建筑师将金属铁原子的模型放大1650亿倍,用9个直径18米的圆球各代表一个铁原子、分布于正方体的8个角及中心,再用长26米、直径约3米的不锈钢管连接圆球与圆球之间,完成了这座原子塔建筑。位于原子塔最高端的圆球是餐厅,其他几个圆球里则设置了以原子能、核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展览,以及涉及太阳能、天文、地理等科普知识的展厅。整座原子塔可同时接纳250人参观。

  

  世博会后保留的原子塔实景

  世博会结束后,原子塔建筑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在之后的近50年内几乎未作改动。2004-2006年间,原子塔经历了重大修缮改造工程,圆球外墙褪色的铝板被不锈钢材料替换,圆球内部的展览空间、餐厅也被翻修一新。如今,原子塔已成为布鲁塞尔城市地标建筑,并被冠以“比利时埃菲尔铁塔”的美名。

  

  世博会博物馆原子塔模型展项

  在世博会博物馆的三号厅的原子塔模型展项,是按照1:25的比例复制的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原子塔建筑模型。当年的原子塔象征着为未来世界了解物质结构以及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重要性,代表了比利时和西欧各国的团结,也体现了当时比利时冶金工业和工程技术的综合实力。世界大战之后整个欧洲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世博会反映的是克服分歧、将寻求平衡和维护和平作为探讨的中心议题。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作为二战后在欧洲大陆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选择用庞大的建筑来展示原子结构的微观世界,既表达了人类应对发展原子保有敬畏之心,也象征了人类进入了科学、和平、发展和进步的新时代。

  资料:世博会博物馆文献研究中心

  编辑:刘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