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喊你:抓紧时间看世博

日期 | 2015-10-19 来源 | 解放日报


万科馆像一条动感十足的盘龙


阿联酋馆

  世博会,如同一场世界各国的超级大派对。

  各个参展国与企业纷纷使出浑身解数“精耕”自家场馆那“一亩田”。最令人欣慰的成绩单,便是每天自家场馆门口那排队的长龙了。
  还有十余天,2015米兰世博会将收官。据了解,本月日入园人数为25万左右,比世博会刚开始时的日均游客量激增3倍,显然不少游人都开启了冲刺之旅。记者探访了几处人气爆棚的场馆,看看在设计之都办的世博会,有哪些亮点?

  万科馆
  “食堂”里品味中国百姓的生活滋味

  在广阔的米兰世博园内,万科馆很醒目。
  远远望去,一条动感十足、昂首向上的“盘龙”散发着舍我其谁的霸气,外面覆盖的4000多块红色陶板,在阳光的照耀下,龙鳞般熠熠闪烁。
  步入馆内,充满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的云径步道,令人很容易从世博园的热闹气氛中安静下来。随意坐在步道两侧的观赏席里,从各个角度都能观看到悬挂在运自安吉的500杆竹子上的200块媒体小屏幕,上面循环播放着的是万科给观众带来的一部很有意思的影像片《食堂》。
  随着图像和声音的变化,观众被带入了一段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旅程,从普通社区居民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当下中国城市居民真实的一日三餐。普通百姓的家常便饭,寻常生活的有滋有味——民间食谱、筷子、家常菜等元素,以黑白水墨、写意书法等多元形式进行镜头切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10分钟的短片大量采样中国普通人的生活,蕴含着万科想要表达的“以饮食构建和谐社区关系”的社会性思考。
  顺着流线山径来到屋顶露台,从平台上望出去,世博园区主景观区阿瑞娜湖和意大利广场上著名的“生命之树”近在眼前。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米兰万科馆馆长丁长峰向记者介绍,由于万科馆紧邻意大利馆的优势,这块最适合自拍的“风水宝地”已经被意大利当地媒体评选为世博园最美风景露台。
  亮点不仅于此。丁长峰告诉记者,万科馆的建造秉持其一贯的绿色理念:使用iDron-rain技术铺设的室外广场能使泥土顺畅“呼吸”,令雨水直接渗入深层土地,而不会被污水系统吸收;世博会后,万科馆的所有钢材和主要结构,都将由总包商回收并循环利用; 场馆外立面砖将被用于国内首个文物建筑保护领域的公益众筹项目——万科“龙•计划”中。
  万科馆不仅受到了世博观众的热捧,也得到了官方的高度肯定。由米兰世博组委会和意大利环保部组织的“可持续场馆”评选于10月1日在世博园内举行了颁奖典礼。130多个国家馆与企业合作馆参评,最终20余个场馆获奖,而万科馆是唯一获奖的中国场馆。评选委员会认为:万科馆“龙鳞”的生产制作不仅环保,而且意义深远,延伸到了后世博艺术文化项目“龙•计划”的推广中。

  德国馆
  高冷范儿外表下的童趣匠心

  在米兰世博会工作的一大福利,便是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去“串馆”。
  供职于万科馆的韦蔼玲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意大利语,这对她细细品鉴各国场馆无疑是一大优势。这位来自江苏的留学生最开心的事是这几个月里“逛饱了”:“长20多岁也没看过这么多展馆”。
  她告诉记者,外形如一座科技馆般的德国馆给了她最多惊喜。
  作为占地最大的外国馆,近5000平方米的德国馆一直人气颇旺,排队入场需一个小时左右。德国馆的外形延续的是其一贯的高冷范儿、科技路线。而入馆之后出乎韦蔼玲意料的是,一向诚实稳重的德国人,这次竟童趣大发,以俏皮趣味的互动方式说服参观者自觉加入共同保护地球的行列。
  入场时,每位游客都会拿到一张含着科技“玄机”的空白瓦楞卡纸,打开后感应投射以动画方式给游人讲述关于水、土壤和气候的环保理念,而参观者也可以像使用平板电脑一样,用这些特殊的纸板和馆内的展品进行互动。此外,馆内还设置了许多互动游戏。在韦蔼玲的推荐下,记者也当了一回“好奇宝宝”,混到儿童堆里玩了许多有趣的游戏,充分感受到快乐游戏中的科技含量。
  德国馆的二楼还有好戏:进入好似天文馆的半球体空间里,没有座椅,海绵立杆让人互相依靠,狭小空间拉近了陌生游客间的距离。
  灯光昏暗下来,一道光束照亮了中央的小小圆形舞台,两位演员突然出现,跳上舞台边弹吉他边唱歌。当演员发出“咩咩”羊叫声时,四周游客也会心地同声应和; 随后是鸡的打鸣声、牛的“哞哞”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就这样,以欢快的表演方式提醒游人,要与自然界的其他朋友和谐相处,鼓励大家共同参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出馆处的德国餐厅也是大热门,德国啤酒、酸肠、猪手成为当家三“花旦”。逛累了,晒着太阳,听着音乐,喝着啤酒,啃着猪手,别提多过瘾了。

  英国馆
  做一只蜜蜂是什么感觉

  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英国馆。以一个巨大蜂巢形象示人的英国馆以“搏动的蜂窝”为主题,到了夜晚,整个蜂巢内部闪亮起来,给人以震撼之美。
  通往英国馆的路线设计得很文艺,我们穿过一条两旁开满鲜花的小径,踩着一只蜜蜂回巢的路线,最终到达其神秘的居所——蜂巢。在这个虚拟的蜂巢空间里,不论是仰望穹顶还是登楼望着脚下的透明玻璃,记者始终感觉置身于一件艺术品中。也许,设计者正是想告诉你,结构严谨而唯美的蜂巢,正是大自然不可复制的艺术杰作。
  “闪动的频率”是许多游人争相体验的互动环节,灵感来源于真实的蜂群活动情况,令参观者通过现场特殊的装置感受蜂鸣的共振,变成一只蜜蜂参与整个蜂巢的活动。从声音装置里,传来那么清晰入微的蜂鸣,让记者产生了一瞬间的恍惚,仿佛在空旷剧场听一个人的咏叹调。

  阿联酋馆
  魔幻大片里思考生存状态

  比利白在网上颇有点名气。这位20多岁的小伙子曾在2010上海世博会当过志愿者,如今他又成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志愿者。
  他告诉记者,自己可能还会去下一届迪拜世博会当志愿者,所以,这次的阿联酋馆引起了他的特别关注。
  阿联酋馆的赤砂色波浪纹外立面,如同倒立的炎热沙丘,两旁种着芦荟、沙棘等特色沙漠植物。高墙内沙丘般蜿蜒的设计,正是效仿了阿联酋目前正在兴建的零碳排城市马斯达尔城,也体现了阿联酋对于可持续发展以及改造自然的决心。
  进入曲径通幽的“沙漠”中间,一路上全息技术展台生动地展示着水、椰枣、骆驼等沙漠地区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元素,并提出“仅13%可耕作土地,我们如何恢复土地活力种植粮食”、“水资源匮乏,如何汲取饮用水”等一系列生活在宜居地区的人们可能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带着疑惑走到“沙漠”尽头,一座金闪闪的“宝库”呈现眼前。这时,你需要在紧闭的大门外静候10分钟,才会等到“芝麻开门”的一刻。原来,这是座能解开你心中疑惑的4D影院,播放的大片,讲述的正是一个迪拜小女孩与她的家人如何思考与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故事。
  大手笔魔幻风、4D大片,是许多游客苦苦排队等候的理由。一边排队,一边喝着中东特色咖啡,比利白已经开始期待:2020迪拜世博会中的阿联酋馆,将会出什么大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