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稻草做的食物器皿。
《舞》
《锔瓷造器》
(本组图片由四川美院提供)
重庆“坝坝宴”被艺术化地“搬”到了意大利。日前,作为2015米兰世博会的官方活动之一,“品味中国•牵手世界:2015中国饮食器物设计展”先后在意大利米兰蒸汽工厂及威尼斯禅宫开展。263件由重庆高校师生设计制作的饮食器物及家具作品组成20米长的重庆“坝坝宴”,向国外观众展示悠久的中国饮食文化历史、独特的地域饮食风貌以及深厚的手工制作器物的传统技艺。
据介绍,此次展览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与四川美院主办,川美艺术设计学院承办。展品集合了重庆高校师生的设计精品。263件作品中,川美担纲主角,作品约有200件。此次展览学术、设计主持王立端介绍:“重庆原创设计如此大规模地走上国际舞台,尚属首次。”
1、用红色毛线、金属修饰八仙桌
王立端向记者介绍,“坝坝宴”在重庆非常有名,这种民间宴席上设有八仙桌和九大碗。
展览中,始见于北宋、盛行于明清的八仙桌被改造成为特别展台。形态各异的“展台”次第排列,桌上分别摆满各式各样的饮食器物,形成了八仙桌、器物相互独立又相互对话的一场新式“坝坝宴”,艺术化地再现了重庆“坝坝宴”的热闹和生气。
《糙木茶桌》、《晒桌》、《竹八仙》、《草木缘》、《舞》等作品,设计理念均来源于传统的八仙桌,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竹八仙》用碳化后的楠竹,利用竹材自身的物理特性,以扭曲、热弯的成型,通过中国传统的榫卯连接方式完成;《晒桌》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农村在丰收时晒粮食的习俗,设计元素采用了金属材质的八仙桌和竹编的簸箕,并用中国漆艺的手法修饰簸箕,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舞》的设计者是川美青年教师张海东。他向记者介绍,《舞》中的八仙桌来自虎溪某户农家不要的“废品”。“我把残破的八仙桌进行修补后,用毛线、金属等材料对它进行修饰。”
桌面的修饰以红色为主,张海东说,选用红色,是想凸显“中国红”的概念,“同时,我也觉得红色很能代表重庆的热烈。”
2、把景德镇的碎瓷片“缝”起来
“变废为宝”的理念在此次展览的参展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王立端的《砂•岩•泥•矿》纸胎漆器系列中,他选用废弃的卷筒纸、宣纸、手抽纸作为作品的底胎。
“在纸上可以写出华美的诗句、美丽的图画,除此之外,纸还可以做什么呢?”王立端对记者说,他想到了用纸来做造型。
一层层的纸经过涂刷、打磨,再用漆艺工艺制作,变成了充满肌理感的食物器皿。
在《锔瓷造器》中,重庆邮电大学青年教师张建平和重庆交通大学教师罗显怡运用传统的锔瓷工艺,将废弃的瓷片重新组合成新的器皿。
张建平告诉记者,去年年底,他专门去景德镇收集碎瓷片:“在陶瓷厂、窑厂有很多碎瓷片,我就以低价格买了下来。”
把在景德镇收到的300多片碎瓷片带回重庆后,张建平和罗显怡根据瓷片的弧度、厚度,将其进行重新对缝、组合,然后再运用锔瓷工艺,一件新的艺术品就这样诞生了。
“锔瓷是一门修复器皿的传统手工艺,现在,我们运用这门传统技艺,不是为了修复,而是把不可再生降解的碎瓷片进行再造,赋予它新的生命。”
3、稻草、糯米粉、夏布都是原材料
传统的材质也成为此次作品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草草成器》中,王立端带领川美青年教师叶凌杉和学生吴菡晗,用稻草为原材料,用糯米粉粘黏,制作食物器皿。
吴菡晗表示,对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现代设计的趋势,他们在设计这组餐具时就想到了用原生态的材料来制作。“最开始我们使用的是棕榈叶,试验后发现棕榈叶的硬度太大了,不适合造型。后来又试验了秸秆,发现也不合适。最后我们想到了稻草,没想到一试就成功了。”
王立端说,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常用稻草进行编织,用糯米粉粘合城墙。在这组作品中,他们用稻草加上糯米粉,通过传统的手脱模方式造型,再涂上天然生物漆料,“作品的材料和制作工艺都是传统的,可以让观众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白晓宇和陈石创作的《夏布食器系列》也选用传统的夏布为原材料。白晓宇说,在用夏布制作的过程中,失败了很多次,“不是形状不对,就是肌理不对。”最后,由夏布成功造型,做成了盘子、储物罐、果盘等器皿,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