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世博:舌尖上的盛宴

日期 | 2015-06-04 来源 | 《 国际金融报 》

  本届米兰博览会围绕地球生命、食材与饮食等主题展开,除了从文化、传统、科技、创意等角度分析各国“食材与饮食”的关系外,还将重点探讨未来全球食品保障与食品安全等世人关心的议题,将之称为“舌尖上的盛宴”一点也不为过。而145个参与国家,除了向游客们展示了琳琅满目的美食外,还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场馆设计,其中不乏绿色创新的亮点。
  以建筑、时装、艺术与设计闻名的意大利第二大城市米兰,不仅是著名的时尚之都,更因丰富的文化古迹和艺术遗产,成为全世界旅游爱好者梦想的旅游圣地。而已开展一个月的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更是给了人们一个来这观光的新理由。
在本次世博会期间,展出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美食从法国馆的蔬果迷宫、德国馆的灵感田野,到瑞士馆的食物大战,体现出的不仅是各国的饮食文化,还有各国对于农业、饮食及大自然的看法,十分“接地气”。

  美食之旅
  据官方介绍,整个米兰世博园区的规划灵感来源于罗马古城的基本网格:Cardo和Decumanus是两条正交的十字街道,中央是罗马的议事厅,两侧是建筑。而米兰世博会的主轴长达1.4公里,由西北向东南,直指米兰城的罗马古道Sempione大街。在这条主轴上,游客可以骑车、散步,像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一样悠闲。主轴的中央是世博会主广场,在这里会有一个“延绵不断”的长桌,摆满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产品和食物,随时供游客观赏与品尝。
  本届世博展览场馆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有6个主展区、12个餐饮服务区、1个大型植物园和1个人工湖泊,并专门设计了湖心舞台、露天剧场、儿童乐园,各个年龄层次的游客都可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活动。
  有关食物的各种展览、意大利名厨烹饪表演等都被一一呈现。游客可以在园区内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购买到最天然的食材,并提前了解世界先进的食品技术。
  据了解,此次米兰世博会共有14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其中,东道主意大利国家馆的“城市森林”位于园区的中央,建筑高度25米,共6层,以都市森林的枝干为形象。不仅在建筑立面上利用交错的几何图案模拟了树林和其阴影韵律,它还是一个能量自给自足的建筑。其外立面使用了一种可以净化空气的特殊水泥,这种专利材料在直射的阳光下,可以捕获空气中的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盐类,从而能够像树林一样净化城市的空气。据悉,意大利馆将成为2015世博会的永久建筑。
  其他重点场馆还包括美国馆、英国馆、德国馆等,不仅设计现代,展出的内容也充分体现了这些经济与科技强国的实力。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馆由私人及企业赞助,面积3.5万平方英尺,设有7200平方英尺的垂直农场。此外,美国馆还将派出食物车巡回会场,提供美国的美食并设有关于肥胖、基因改造食物等的互动设施,同时探讨气候变暖下的食物安全问题。
  第三大外国国家馆的瑞士馆不仅在馆内提供了糖果屋和食物塔,供应辫子面包、修道士奶酪做的浓汤、马铃薯煎饼等地道的瑞士特色美食,还设计了一个很好玩的互动环节。即随着展期倒数,食物会逐渐递减。因此,每位参观者拿取食物的多寡,都将决定着之后来访的观众是否有机会能继续品尝。
  “你的‘贪念’决定着未来每一位参观者的口福。如此简单有趣的互动设计,传达出具有说服力的事实:全球超过8亿人口陷于饥饿困境,又有无数人口处于营养过剩的危机。”世博志愿者Linsey告诉记者。
  而占地3600平方米的法国馆延续了“大市场”的主题,整个建筑是一座向城市开敞的大厅。建筑由取自侏罗山脉的木材建成,共三层楼高,并在天花板上挂满法国典型的农副产品。建筑以“上下颠倒”的方式重现了由法国市郊农民所塑造的土地景观,并形成馆区的顶棚。巨大的屋顶和阴影为炎炎夏日带来了凉爽的气息。法国馆试图重新诠释市场的模式:食物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同一个地方。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运输的便利提升,食物运输再也不是难题。但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一个西红柿穿越200公里才来到我们的餐桌上,如果能够实现在当地市集中即产即消,这无疑有助于减少人类因食物运输而产生的碳排放。而法国馆的设计方案将有助于推动这一方面的探索。展馆的立面和屋顶种植有啤酒花和香草,用于生产,而露台设置有餐厅,用于消费。这是一个“具有孕育能力的市场”的图像,也是一个直接的生产和消费系统。在世博结束时,还会有收获啤酒花的大型活动。

  中国味道
  而此次世博会的最大亮点之一莫过于中国展馆。据悉,中国有国家馆、企业联合馆和万科馆三个展馆参展。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首次以面积达4590平方米的自建馆形式赴海外组建中国家馆,是园区内除德国馆外最大的外国国家馆。
  “外形如同金色麦浪的中国馆,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先进的科技手段,诠释了中国人对农业、粮食、饮食、自然的看法。同时,中国馆的吉祥物‘和和’、‘梦梦’也紧扣主题,可爱友善。”意大利人芭芭拉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如是说。
  据悉,主题为“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的中国馆采用竹编材料覆盖屋顶,是为了对应米兰的日照轨迹,选择不同透光率的竹编面材,将自然采光引入室内,既满足照明需求,又降低能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同时,中国国家馆展陈设计由五部分组成,主题分别为:序、天、人、地、和。“序”主题展区为观众等候区;“天”主题展区展示的是24节气如何汇集中国人对于自然的尊重以及顺应自然求发展的智慧;“人”主题展区则是中国馆具体展项的集中展区,将围绕农业文明、民以食为天、面向未来的智慧三大板块进行展示;“地”主题展区展示的是华夏大地山川河流地貌的多样性,以及农民劳作丰收的壮观场景;“和”主题影像厅以鲜明的故事线描述中国人在发展农业、获取粮食和食品的同时,寻找与自然和谐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思索。
  值得一提的是,“地”展区的希望田野场景利用了巨型LED光纤点阵成像技术,由几万根人工“麦秆”组成。每根“麦秆”顶端的“麦穗”是电脑程序可控的LED发光体。通过高低错落、疏密布局,一根根“麦穗”构成巨大的带有立体感的动态田野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此次中国馆科技体现的最大看点。
  而中国企业联合馆的设计灵感源于种子,以伸展的生命之树为象征,展示了DNA的结构与生命的轮回。在1270平方米的空间中,参观者可以沿着环绕中心圆圈的小路盘旋而上,直至绿色天台。该场馆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
  万科集团馆则邀请了美国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其以“食堂”这一中国传统社区组织结构成分作为概念的起点,打造崭新的概念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安全的餐饮之所。
  据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政府总代表王锦珍介绍,中国馆以精彩的设计和良好的运营服务广受关注,日均参观人数破万,是米兰世博园区游客数量最多、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而以“中国种子”为理念的中国企业联合馆和盘龙造型的万科馆,日均吸引游客数量也分别达到约5000人次。

  旅游推广
  5年一届的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对于主办地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旅游推广机会。
  米兰世博会历时半年,而中国是除东道国意大利外参展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这也意味着,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外国观众客源地之一。为此,意大利政府针对中国游客的便利措施也是丝毫不马虎。
  有消息称,为吸引中国游客赴意,意大利领馆已增加签证部人员配置,加快签证审批速度,只要资料齐全,36小时内可发放个人旅游和商务签证。此外,意大利使领馆还和多家旅行社合作,为申请人开辟绿色通道,免去面试环节。
  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米兰世博会主办方代表就莅临广州举行路演活动。当时,米兰世博会门票已售出500万张,中国票务销售占总销售量的1/5。主办方预计,米兰世博会总共将吸引超过150万名中国游客前往。
  “现在提供中文服务已成为机场、铁路、旅游相关服务行业的“标准配置。”芭芭拉说,“随处可见的中文标志和服务提示,在指导乘客搭乘飞机、进出海关、购物退税等方面非常实用。此外,机场还提供中文地图、中文版网站,甚至中文滚动新闻播报。”
  芭芭拉告诉记者,出了机场,中国游客也会不时体会到有中文服务的惊喜。在米兰市中心的名品街购物区,中国游客是继俄罗斯人之后的第二大消费群体,很多名品店里都安排了中文导购。一看到有中国游客进店,中文导购人员都会热情迎上前。“中国人的惊人的消费力在全世界都是闻名的。”芭芭拉笑着说。
  在米兰世博园里,参观主线路上也经常能看到提供中文服务的志愿者,他们多是在意大利的中国留学生。担任世博志愿者的Linsey告诉记者,组委会经过面试、培训等环节挑选了不少中文服务志愿者,他们分批次、分时段在世博园区里为来往的中国游客提供相关信息咨询服务。此外,还有部分场馆征召了一些讲中文的服务人员,以方便对中国观众进行接待工作。
  业内人士认为,经过这次世博会,米兰城的中文服务等级和水平将有大幅提升,这对今后吸引更多中国投资者和游客也是一大好事。
  而随着米兰世博会人气渐旺,对于即将赴意观展的中国游客,中国驻米兰总领馆总领事王冬诚意推荐米兰。她形容米兰是“一本书”,需要细细品味。
  王冬介绍说,米兰不仅仅是一个都市,它的内涵也相当丰富,来到米兰,你不会感到生疏,这里有规模较大的中国人群体,到处能吃到正宗的中国菜;与此同时,你还能够亲眼看到米兰的时尚文化和历史底蕴,感受到意大利人的热情,品尝到正宗的意大利美食,也能从这里走向更深的欧洲。
  正如米兰市长朱塞佩•皮萨皮亚所说:“意大利人在最后总会给你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