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爽口美味的“岭南荔枝”,其实是用藤编制成的工艺品,而它即将亮相世界级的舞台。记者近日从大沥文化站了解到,在今年10月份,大沥藤编将远赴意大利米兰,参加2015年米兰世博会,届时世界友人可以近距离感受大沥藤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大沥作为南海藤编的“诞生地”,其素有“藤乡”之称的黄岐八乡,在鼎盛时期的藤编花色品种就有8000多个,精致的工艺、巧妙的构思,让同时具备欣赏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南海藤编在去年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而参加米兰世博会,将让这项传统项目在世界级的舞台上发光发亮。
亮相
大沥藤编走上世界舞台
眼前一颗颗饱满的“荔枝”,不是农民伯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结晶,而是靠着藤编艺人灵巧的十指,上下翻动藤条制作而成。而这位首创“岭南荔枝”藤编工艺品的技艺师,便是南海首届藤编技艺创新大赛的金奖获得者曾少钻。
在今年的10月份,他将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岭南荔枝”,到意大利米兰的世博会现场,在世界友人面前展现自己高超的藤编技艺,这也预示着大沥藤编将“雄赳赳”地踏上世界级舞台。据大沥文化站负责人介绍,今年10月15日至19日是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广东活动周,在这5天里,曾少钻将现场把一条条散落的竹藤编织成一颗颗荔枝,让世界友人近距离地感受藤编独特之处。
据省级非遗项目藤编传承人梁灿尧介绍,此次曾少钻远赴意大利之所以选择编织荔枝,是因为荔枝和藤编均具有岭南地区特色。
“在唐代,这两者均是朝廷指定的贡品。因此我们希望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让世界友人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岭南文化的特色。”梁灿尧说道,而“岭南荔枝”这一作品,更是由曾少钻本人首创,从藤编技艺的编织难度来说,相比以前单调的箩筐、箱子等造型,荔枝因小巧的外型而难度大大提升。
实际上,大沥藤编也刚刚结束了在深圳文博会的5天之旅。“原来竹藤还能编成这么精致的工艺品,真是第一次见。”在佛山展区中的大沥藤编收获到无数市民的惊叹和称赞,甚至有很多参观者希望能加入学习藤编的队伍中。
脉络
上千年历史潮起潮落
要说大沥藤编的历史有多“威水”,那就要从1000多年前说起。早在北宋欧阳修等人编修的《新唐书•地理志》中,便记载着南海把藤席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说明在唐朝,南海藤编已地位不俗。
而大沥藤编真正兴盛于清末,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鼎盛期。据1835年的《南海县志》记载,“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泌冲堡、白沙、陈溪、涌口三乡织作尤佳”,大沥藤编的盛况可以想见。
大沥曾有上千家藤厂作坊,当时藤编的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大沥藤编成为我国藤编的代表之一。今年已50岁出头的梁灿尧回忆,在他小时候藤编在大沥的普及率很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加工藤编,而作为藤艺业“巨无霸”的南海藤编厂,其无论是规模还是艺术水平,都处于当时的高峰。“我以前家住白沙,当时可以说整个黄岐,每家每户都有加工藤编的副业。而南海藤编厂制作的藤制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梁灿尧说。
在这阵大潮流的影响下,梁灿尧在5岁时就已学会织简单的藤席,一开始只是跟着父母打下手,没想到从此就与藤编结下不解之缘,更不曾想藤编从昔日的红火演变成今日的遭遇传承瓶颈。
事实上,大沥藤编的繁华景象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逐渐消退。“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以前广东很多地方的家具商过来拿货,整条公路都是车,可最后路上连车都见不到了。”梁灿尧回忆道,改革开放后随着机器的大批量生产,相比手工制造的藤制业,各种家具等日用品的价格更加便宜,藤制品逐渐不再受人青睐,大沥藤业开始逐步萎缩。2006年南海藤厂清盘,大沥乃至整个南海的藤编业陷入了历史的低潮。
创新
将藤编向工艺品转型
“以前的藤编行业对内相互模仿,没有创新有意识,一味斗便宜;对外是各种新兴行业带来的竞争。藤编产品的价值自然被贬低,利润的匮乏致使有经验的老技师不愿留下,也没能吸引年轻人加入,最终导致整个藤编行业青黄不接。”说到藤编行业快速衰落的原因,梁灿尧不禁感叹,“大沥的藤编行业以前虽然发达,但基本上都只是单纯加工,技艺师们并没有注入自己的创新想法,这样的发展注定死路一条。”
为此,梁灿尧下定决心开辟一条新路,提高藤编制品的质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因此梁灿尧对整个藤编工艺进行了改革,一改以往单纯依赖手工制作的方式,在打磨、油漆、用材、衔接各方面引入了现代技术。
不仅如此,为了能将大沥的优秀藤编艺人聚集到一起,大沥还成立了藤编研究创作院,希望能将藤编市场从单纯做家私的局面扭转为发展工艺品。梁灿尧认为,经过这些年的努力,藤制家私基本已开拓市场,今后希望能为藤制工艺品开拓更大的市场,提高藤制品的附加值。
“接下来如果想吸引年轻人学习藤编,一方面除了提升这个行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则一定要增加这个职业的荣耀感。”梁灿尧说,为此,他会在今年继续举办第二届南海藤编技艺创新大赛,增加社会对藤编行业的认同。
同时,社会对于藤编技艺师的认同同样重要。梁灿尧成立了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藤编技艺委员会。他说,一些老艺人做了一辈子,都只在小作坊加工藤编制品。“我希望藤编行业能有一套标准的技艺评定,让有才能的艺人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
■大沥藤编。(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