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从国际纸艺术展引发思考,探讨当代艺术是否该产业化

日期 | 2017-11-22 来源 | 搜狐

  艺术产业化一直是近几年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艺术产业化在业内一直是两种声音。一种是赞同声,支持用艺术使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发展;另一种则是反对声,认为艺术与其他的行业并不一样,不应该存在价值衡量和商业性。那么将艺术向产业化发展究竟是利还是弊?今天《艺术市场通讯》就从当代纸艺术出发,来聊一聊这个业界焦点话题。

  丨从“宋庄”到“奉贤”丨

  宋庄文化创意产业园是目前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宋庄作为一个文化样板,它的形成、发展、壮大与摇摆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先驱者的进驻,宋庄逐渐形成了目前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大本营。经过近二十年的时光,宋庄源源不断地聚集了众多国内外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艺术资源得到沉厚的积淀。黄永玉等一批艺术名人的入驻,造就了中外闻名的艺术集聚区。进入21世纪后,大批文化企业和艺术家、收藏家开始更加关注宋庄,促进了宋庄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WDCM上传图片

  截止目前,在宋庄生活创作的来自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达5000余人,建成艺术展馆30余家,画廊113家,艺术家工作室4500余家,集中展览面积达10余万平米,艺术品经营面积达25000余平米,年销售额超1亿元,,年均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过千场次,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已达到年均50万人次,因此形成了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很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艺术家群落。就中国目前的艺术市场形势而言,宋庄无疑是将艺术产业化发展最好的园区之一。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宋庄创意园区

  近些年,随着艺术产业化的热度不断攀升,有越来越多的创业园、艺术园区相继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通过“纸尚奉贤”首届上海国际纸艺术邀请展的举办也使大众看到,上海奉贤成为了当代纸艺术产业化的最好选择地点之一。与宋庄相比,会发现北京宋庄与上海奉贤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首先,宋庄与奉贤分别是中国一线城市北京与上海的郊区,而北京与上海又是如今国内艺术发展最好的两个地区。在这里房价物价要比市中心低很多,适合那些致力艺术却并不富裕的艺术家生存,但又因为极佳的艺术市场氛围,聚集了许多艺术机构、藏家,便于艺术家进行艺术交流、艺术展示等;第二、这两处地方都拥有极好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非常适合艺术家写生和进行艺术创作;第三、与宋庄一样,在上海奉贤有着许多热爱当代纸艺术的艺术家们。他们将无限的热情投入到了纸艺术中,在他们中间,有人传承传统的纸艺术文化,有人探索创作当代纸艺术,还有人将当代与传统高相结合,创作出更加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纸尚奉贤”展览现场

  当然,与宋庄相比,奉贤想发展成为当代纸艺的文化产业聚集地还需要走更多的路。想要完全达到艺术产业化本身就需要很多的因素和时间才能完成,并且相较于当代艺术,纸艺术又因其受众小和材料的特殊性使其在艺术产业化的道路上会更加难走。不过,通过这次的国际当代纸艺术研讨会,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其未来发展的前景。

  丨关于纸艺术产业化的探讨丨

  在“纸尚奉贤”的艺术家交流会上,针对于纸艺术产业化的问题,很多艺术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艺术家李枪坚决反对将艺术产业化,他表示艺术产业化是伪命题。“又想纯艺术,又想产业化或者市场化,这样就会搞混这两者的边界”。黑余表示赞同,“因为艺术作品本身反映的就是艺术家的观念、生活阅历等等,这些都是不能量产化的。但是创意和设计是可以量产化的,艺术是由艺术家内心至外在而引申出来的,而设计,包括创意是由外在的物料,而引申到内心去解决问题的。因此我认为艺术是不能产业化的,而创意和设计师可以产业化的”。与会的艺术家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仅仅是具有商业价值的,艺术家们都表示他们在创作的时候是从艺术本身出发的,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有思想有意义的。市场价值并不能代表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WDCM上传图片

“纸尚奉贤”艺术家交流会上,艺术家李枪正在发言

  不过也有许多业内人士表示支持纸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本次国际纸艺术展策展人欧迅先生提到了IAPMA世界手造纸与艺术家联合会,“IAPMA把纸艺术的传播世界化,从德国到上海的传播趋势,其实就是一种世界性的产业化的一个推进”。艺术家欧阳俊明则是正常尝试实现艺术产业化,他的作品就能体现,他赞成艺术衍生出艺术产品实现艺术市场化。而另一位艺术家尹利帅还在做纯粹的艺术家和发展艺术产业化市场化的两者间挣扎着,但内心更倾向艺术产业化。艺术产业化在未来的发展中是趋势,所以纸艺术产业化在未来也是必经此路。不过在艺术产业化的发展中,艺术家与商业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平衡,要将艺术家的作品带入市场,让艺术家们的作品被更多人所了解所接受同时挖掘潜在的藏家。但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切记,不要让商业代替了艺术,不要让艺术家们的作品变成商业的奴隶。发展中既要维护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保障他们的创作环境,又要讲艺术推向市场,推向大众。这对策展人或者说项目负责人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的。

WDCM上传图片

“纸尚奉贤”学术沙龙现场

  而针对于纸艺术的产业化,我们采访到了商业美陈资深专家、原万达总部美陈业务负责人

  谢赉先生,他以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他的观点。谢先生表示,灯笼便是一种产业化的形式,它主要的材质就是竹子和纸。所以说纸,我认为它具备这个材料化的优势。纸加上艺术就是纸艺术,因为有艺术的东西,是有生命力的,是有温度的,能够影响人的思考。这个艺术赋予了纸新的一种生命,本身就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纸,经过艺术家的思考构思,融入了故事,融入了背景,灵性的一些思考,变成了一个纸艺术品。所以说艺术品如何和商业结合,就是艺术融合商业,科技融合艺术,艺术再加上商业,这是现在的大趋势。而艺术家他不是市场化行为,他是个人,他做一个东西不喜欢复制,供人去思考、去展示,传播面是有限的。所以说只有把艺术与商业巧妙地结合,把单一一个产品做成产业化才能改变一个行业,才对这个行业有益”。

WDCM上传图片

谢赉,纸尚奉贤国际纸艺术展现场

  不同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行业出发点也是不同的。艺术家想维护自己的权益,策展人想将艺术家的作品推向市场,而产业化背后的投资人则是想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无论你是哪一个角色,你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具体了解下什么是艺术产业化。

  丨什么是艺术产业化?丨

  在我们深入了解产业化之前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产业化?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那么什么又是艺术产业化呢?艺术的产业化是指将艺术品的创造作为盈利性的经济活动,进行艺术品的有组织、有规模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

  在国际上,纽约SOHO艺术商业区无疑是最典型的艺术产业化的成功代表之一。今天的SOHO是个商业区,有近600家各具特色的百货服装、饰品店。以SOHO中心区的百老汇大道为例,特色店有50余家,经营范围包括珠宝、服饰、化妆品、家居用品、文具及百货等;各式餐馆逾100家,囊括了世界各地的风味美食和高级主题餐厅。世界最知名的品牌如PRADA(普拉达)、CHANEL(香奈尔)、LOUISVETTON(路易威登)早已登陆这块黄金商业区。但在当时却是囤积纺织品的仓库区,所以这些建筑根本不是为了审美而设计的,它唯一给人的感受就是高大、宽敞、结实。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旧工业的衰败,这里一度很萧条,到处是闲置的房子,租金很便宜。于是一些贫穷的艺术家聚集到这里,他们看中了这些建筑的巨大空间,适合进行各种艺术创作,所以选择在此工作和生活。但是今天纽约的SOHO已经彻底跟贫穷的艺术家们没什么关系了,因为这种奇特的感觉逐渐被来自欧洲的游客认同,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跑到这里花钱,所以这里的房租越来越贵,以至于今天SOHO的房租已经是纽约最昂贵的地区之一了。逐渐艺术家们因为承受不了这昂贵的房租,被迫迁出了这些建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品牌商店、昂贵的香水店、家具店、古董店、画廊、旧货店、新旧书店、餐厅和咖啡馆。但幸运的是这些商人的到来,并没有改变SOHO的面貌,恰恰相反他们大量使用以往SOHO的设计语言。也正是因为SOHO保留下来的艺术与设计感,它每天能够吸引众多SOHO“发烧友”的到来。而且这些人中游客只是一部分,更多的衷情者是本地人,有的人甚至每个星期都要来,因为他们觉得这里每天都有理由诞生出新鲜的感觉,因为在这里逛街的目的可能根本就不是为了采购。享受创意与设计,才是到SOHO走一走的特别意义。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纽约SOHO区

  而在国内,艺术的产业化也在北京、深圳等城市如火如荼地展开,以及一些西部的城市。深圳的大芬村画家群落和油画产销基地、北京通州小堡村的宋庄艺术家聚居地和艺术品产销基地、北京朝阳区的798艺术高地等,都是当今艺术产业化的代表。

WDCM上传图片

798创意园区

  从市场上来说艺术的产业化是商业化的必然结果。艺术产业化实质上也就是发展文化产业。艺术产业不同于文化产业的地方在于其主体是艺术作品,而非一般的文化用品或普通商品。但艺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相同处都在于实用目的、规模化、商业化、资本化。

  实际上艺术产业化是资本的逻辑统治了艺术。资本遵循“投入-产出”的铁律,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类的一切盈利性活动中。艺术的独立性无疑也受到资本逻辑的制约。但资本在控制艺术时也面临悖论。这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将艺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但艺术为了保持自己的品质,又必须保持自我、坚持个体化,要努力挣脱资本逻辑的控制,寻求艺术的独立存在。因此,艺术产业化全部的奥秘就在于艺术家本人能否与资本的逻辑力量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既利用资本的力量,又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华。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武汉k11艺术

  在艺术产业化的进程中,资本与艺术之间的平衡着实难掌控,一旦不平衡,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面对艺术产业化我们应遵循艺术生产的辩证法,既要生产,又要私密;既要规模,又要个体;既要数量,也要质量。简单来说,在艺术产业化的发展中,我们既要维护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创作空间,又要让艺术真正的带动产业的发展。

  丨艺术产业化的利与弊丨

  艺术产业化的发展既有利也有弊,我们无法断言在未来,艺术产业化该如何走。但是我们不妨也看看艺术产业化利与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艺术的产业化带来艺术生产的规模和繁荣。首先是艺术家群落或艺术家聚居地的形成,超越了传统的艺术家个体化、私密性创作,把艺术创作当成了一种集体性的、规模化的生产过程,从而在产量上、在影响力上形成艺术生产和销售的市场效应,促进艺术生产。其次,艺术家们的聚居,有利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竞争,在技法、创意、境界等诸多方面促进艺术质量的提高。19世纪来自法国外省和欧洲的文学青年,即使衣食无着、流浪街头,也要在巴黎待下去,目的就是为了在名流云集的首都尽快成长、一举成名。因此,艺术的产业化给艺术的产出带来了新的景象。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上海M50创意园区

  艺术的产业化的弊端表现在,首先是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名利化。没有经济头脑的艺术家将很难在艺术产业化基地生存。产业化机制,将艺术家逼进了商业化的境地,与艺术创作要求的动机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相去甚远。其次是艺术创作的周期因当下的功利需求而缩短,作品的质量自然下降。古代那种十年磨一剑的内功修炼也将不复存在。重复、复制将成为艺术生产的代名词。

  其次艺术家的群体性聚集,使艺术家个体告别了原本多元而丰富的生活方式,而走向单一的非自然的生活模式;艺术村的职业化,使艺术家丧失了原先作为普通人所拥有的那种平常性的生活体验;尤其是艺术村的产业化把社会的各种力量和资源聚集在一起,资本和权力越来越深地介入其中,造成了极其商业化和竞争性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危机与机遇共生,无奈与诱惑并存。长期处在这样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中,艺术家难免动摇那份纯真的追求,最终甚至背离内在的心声,而转向对名利的追逐。产业化必然推高当地的物价和房价。随着生活成本的日益攀升,艺术家不得不迎合大众低层次的审美需求,摆地摊、接订单、画行画,什么活都得干,或者就在艰难的挣扎中败走。少数艺术家也许最终获得了市场的接纳,却往往都是在忙于炒作,忙于营销,忙于迎合艺术市场的需求,或者为了赚取外币而忙于跟风西方的审美。他们只有努力营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追求所谓的个性化效果,并不断地变换视觉图式的面目,才能满足多元和多变的消费需求。这种设计和制作出来的为个性而“个性”的艺术作品往往是虚假的、缺失自我的,因而也是缺乏个性的。在艺术家身上,原本具有的那种真诚、自信、执着、自由和鲜活的生命力渐渐消逝,张扬、激进、反叛、勇猛、敢于创新的艺术姿态开始丧失。艺术家刚刚摆脱体制美术观念的束缚,又落入了商业游戏规则的泥潭。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深圳大芬村

  产业化经营给艺术生产领域带来滚滚财源,让艺术家有了生存下去的可能,这是大众文化时代的馈赠。但一切都以逐利为导向,会不会让艺术失去原有的韵致?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结语:

  在文化产业发展大潮不可阻挡的今天,艺术产业化发展是时代发展之势。但是艺术产业化的发展有利有弊,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建立一个健全机制来维护艺术产业化的发展